忘记密码? | 收藏本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主页 > 知识之窗 > 技术标准 >

技术标准

化学课要不要做实验

发布时间:2020-03-16 00:15  作者: 点击量: 


          最近,天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urence Steinberg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青春期是大脑具有高度弹性的时期,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塑造。到了青春期后,比如进入二十几岁时,大脑的弹性就显著降低,很难再被环境所塑造,好奇、求新、探险的欲念也大幅度减退。怎么保证青春期大脑的弹性,使之有更长的时间接受环境的塑造,就成了心理学、教育学上的核心问题。那些能够把青春期的大脑弹性哪怕延长一点点的人,在智能上就会获得巨大的优势。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永葆青春吧。
  研究显示,智商高的人,大脑中神经元连接线突触的增生过程通常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他们的智力成长,会有更长的机会窗口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所以,在大脑尚具有弹性的时期,求新、创造、尝试各种丰富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眼前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容量更大的大脑硬件,即更为丰富开放的神经网络。
  比照着这一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理论检视一下应试教育,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一切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应试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孩子的脑子维持更长久的弹性,不是让脑子更灵活,不是打造功能更强容量更大的神经网络,而是想方设法让大脑过早地硬化,只留下很狭隘的神经网络,使大脑丧失了对付未来出其不意的变化的硬件
  让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当我们把孩子从天真的童年世界中拉出来,逼着他们专心读书时,我们就关闭了他们领略更广阔世界的窗口,面对方寸书桌。这好比不让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数钟摆,却逼着他背诵那些已经过时的经院哲学书籍。真是这样,世界岂不错过了现代科学?其实,我们做的,岂止是把孩子从自然里拉到书桌!哪怕是读错误的书,也可能刺激孩子的思考。吸收了错误的知识并没有关系,人类一直都在吸收错误的知识。最可怕的,是丧失思考能力。在我们这里,读书马上变成了刷题,思考马上变成了通过不断的机械重复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这样,大脑神经网络,只有几条孔道是畅通的。孩子出了校门,面对课本以外的现实,马上发现自己连对付新挑战的硬件都没有。死记硬背恨不得让18岁的脑子变成了80岁的脑子,什么新东西都学不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女儿15岁,在美国上高二,刚刚开始化学课。开学第一周问她化学课干了什么?她说老师什么都不讲,先让大家到实验室做实验。做完实验,还是什么都不讲,要求大家把实验报告先写出来。这么小的孩子,从来没有写过实验报告,一时无从下手。但老师不为所动,要求孩子们自己去摸,自己发现答案。运动队里选过这位老师课的高年级学生通报:这是学校里最凶的老师之一,要加倍小心。没完没了的实验不说,有时一个实验报告要写8个小时!而且动不动就扣分。9月份开学,一直在让学生们学习怎么从实验中观察化学反应。至于这种化学反应是什么,大致要到明年1月下个学期才讲。课堂主要被以老师的问题为核心的讨论所主宰。
  我打听了同龄中国学生的化学课,基本就是刷题课。观察实验多费工夫?观察错了怎么办?从实验中达到一个人们已经知道的结论要花多少精力?这些没完没了地学下去,怎么对付考试?中国现在的化学课,和我们30年前所学的并无本质区别:课本把结论都写好,让学生们理解、记住。在这些基本的理论上,决不能浪费太多时间。
  结果呢?我相信,如果对付一大堆现成化学理论的考试,这种刷题训练出来的学生肯定占优。你会发现他们知识特别丰富,什么定律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也许还会暗中嘲笑美国同龄人的无知。而女儿所上的化学课,所获知的各种结论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是自己或者和同学们一起在那里瞎琢磨。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大脑生成的硬件(即神经网络)则可能大为不同。在21世纪竞争,具体知识不懂,上谷歌查一查就知道。懂了的、记住了的知识,则可能一夜之间过时。知识难以成为力量,真正的力量,是思想。

(作者: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2013-2014 河北省金属学会 技术支持:迈得科技
地址:石家庄市跃进路167号  邮编:050031  信箱:hbsjsxh@126.com  电话:+86-0311-85689536 +86-0311-807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