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轧辊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2010年钢产量已达到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钢材的品种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轧机建成投产,改变了长期以来高等级钢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在钢铁工业的直接拉动下,国内轧辊制造业通过过大规模投入和技术改造升级,国产轧辊的品种结构、质量性能不仅满足了国内各类现代化连轧机的使用要求,还批量出口到发达国家;轧辊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自主研发替代进口的轧辊在辊耗、过钢量、钢材表面质量等上机实轧各项指标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不相上下,并以性价比更优的综合效益为钢铁工业调结构、降成本、促升级、转方式提供了增值服务。
技术装备世界领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带动和刺激下,全球资本和技术迅速向轧辊领域流动和聚集,新建、扩建轧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持续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目前我国轧辊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一,可以生产不同材质、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各类轧辊,完全有能力满足国内各种轧机的使用要求,为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支撑。
当前,我国优势轧辊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已远远超过国际知名的轧辊厂。排名前几位的轧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明显高于国际老牌轧辊制造厂家。国内主要轧辊企业新装备的70吨钢包精炼炉、8000吨油压机、主机最大旋转重量达100吨以上的特大型卧式离心机、深冷高频淬火机床、特大型数控磨床及轧辊荒磨机等一大批高精尖设备打造了行业技术装备优势,为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研制替代进口的短缺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轧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由原来的追随式、模仿式技术产品,发展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研首发技术和创新产品。近几年,中钢邢机相继自主研发了大型离心复合高速钢轧辊、大型锻钢支承辊、5米以上宽厚板轧机工作辊等10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其高速钢轧辊在国内所有热连轧机上推广使用;5米以上宽厚板轧辊继在沙钢成功推广并替代进口,逐渐覆盖了国内全部5米级宽厚板生产线,并出口到世界知名钢铁企业———韩国浦项。
同时,国内轧辊制造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进程中,持续加大对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的培育。以中钢邢机、共昌轧辊为代表的国内轧辊优势企业,均设有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技术研发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轧辊行业已拥有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冶金轧辊研究所和国内几大轧辊企业几千名轧辊专业技术人才,以后来居上的科研优势和领先全球轧辊企业的检测仪器、试验条件,自主研发了高耐磨免镀铬冷轧工作辊、耐磨型高保持精轧后段工作辊、抗疲劳耐冲击型两辊粗轧辊等数十种国际领先的新优产品。这些高新技术轧辊的研制,集中体现了国内轧辊企业在基础材料、轧辊成型新技术和轧辊性能模拟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水平。我国轧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不仅改变了我国高端轧辊受制于人、依赖高价进口的市场格局,也为促进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提供了可靠保障。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具备综合成本优势
我国目前年产出能力达万吨以上的轧辊制造企业,大多已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彻底改变了手工作业、人工操作等小作坊式生产模式,靠经验、凭感觉的现场操作已被现代化技术手段所取代。轧辊毛坯铸造、热处理调质均采用计算机控制,机械加工机床全部实现数控化,有效保障了轧辊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从在同一轧机上的使用表现和业绩看,国产轧辊的质量性能指标不亚于进口的同类产品。国内自主研发的5米宽厚板轧机工作辊首次在沙钢上机使用时,管线钢正批量生产,特采取国产辊与进口辊共用来满足管线钢批量生产需要。生产实践表明,国产辊下机后表面网纹较进口辊轻。进口辊表面在龟裂的同时,开口处还有轻微的掉肉现象,而国产辊则没有。当进行批量管线钢轧制时,相比两种同类型轧辊的辊耗,国产辊基本在0.5kg/t以下,而进口辊为0.5kg/t以上。鞍钢轧辊厂成功研制的高速钢轧辊在鞍钢170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上机使用9个月,消耗直径达12.684毫米,实际使用效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同周期使用水平。宝钢工业检测公司通过对国内外高速钢轧辊的辊面评级、轧辊上机率、轧辊下机温度、轧辊消耗量、轧制公里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国产高速钢轧辊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生产不锈钢和酸洗板等高等级带钢,综合成本优势明显。
管理与国际接轨技术服务质量双提升
当前,我国轧辊业已完全融入国际竞争,而且在与国外钢铁企业、轧辊制造以及轧机研制生产企业的频繁、深入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化、现代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优势企业在管理能力和水平上已逐步与国外知名企业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中国轧辊已呈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
与进口轧辊相比,国产轧辊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如进口轧辊因关税及其他因素致使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产轧辊一倍左右,且供货周期长,难以满足轧材生产所需,技术交流不便,现场服务迟缓。而国产轧辊则能够充分利用地域接近、文化相通等条件,快捷地进行一对一的技术交流,有针对性地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产品、特色化服务,除能够满足轧机正常的生产需要外,还能为钢铁企业创造很多无形价值。比如,我国轧辊企业研制成功5米宽厚板轧机工作辊后,不仅提高了钢厂宽厚板轧机的生产节奏,解决了高级别钢种,如管线钢和高级别船板等的生产“瓶颈”问题,还通过设立客户终端服务网络,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进行轧辊使用现场服务,共同做好轧辊定期的检测工作,协助轧钢企业完善轧辊的使用技术和管理。这些增值服务,有效延长了轧辊使用寿命,使轧制效果更好,从而也加快高新技术轧辊的国产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轧辊制造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写了高端轧辊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历史,满足了现代化轧机向精密化、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现代化连轧机配套轧辊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5%以上,轧辊出口与进口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但在价值上仍有很大悬殊。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进口轧辊价值达到2亿美元,出口轧辊则不足3亿元人民币。这表明,个别高精尖轧辊市场还掌握在国外轧辊企业手中,同时也表明国内轧辊行业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在前进中仍有障碍,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结构调整上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轧辊国产化由量到质的转变。